在新四化的浪潮下,应用普及、技术创新、产业链完善三驾马车齐驱并进,使机器人产业发生巨大变化。技术创新走在产业链变化和应用普及之前,而产业的变化,受到产业链模式转变的直接影响。
产业链模式的转变,除了行业自身的先决要素以外,还受到很多不确定因素影响:全球缺芯、原材料上涨、黑天鹅事件频发,这些加速了机器人行业对于构建安全可控的产业链能力的关注,而上游被推到了产业链革新的最前沿。
< 新产业链模式下的生态位 >
上游产业链革新迫在眉睫,但是怎么革新,行业内正处于探索阶段。天太作为一家致力于机器人普及、深耕产业链上游的企业,自然要做许多思考。
我们认为,将来对于机器人上游企业而言,专业化分工,提供通用化、标准化的机器人模组单元将成为发展关键。在《关键单元与机器人产业链革新》中就已经有了介绍:专业化的分工就体现在对机器人感知、决策、运动、动力等方面区分与合作,可以相互之间随意适配,以达到对于机器人在各种场景当中的适用性。
过去机器人产业链主要包括上游核心零部件、中游本体及系统集成和下游工业及服务应用,产业链模式比较简单,往往是采购-制造-交付-采购的传统垂直联系。但随着四大关键单元的入场,从采购到交付全流程将会发生改变,不同单元的供应也将呈现介入赛道与性质完全不同的上下游供应关系。
在产业链的生态中,各个单元所代表的就是提供不同产品的一级供应商,众多形态各异的机器人及其供应商成就了机器人新供应模式。四大关键单元的“合纵连横”可以实现机器人更多形态、应用场景的落地。
创新和求变对我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天太过去在SCARA机器人赛道中深耕,通过自主研发的减速器、驱控系统、花键丝杆等核心部件在江湖中占据 “一席之地”。也正是在减速机、电机、驱动、编码、结构、材料等技术上的积累,促使各种“机器人运动单元”逐步成为现实,让天太机器人在机器人运动单元赛道获得了先机,瞄准产业链基础层,首创一系列一体化、高性能、低成本的机器人核心运动单元产品,也印证了“硬件趋同,软件定义机器人”的行业发展趋势。
< 单元组合,无限可能 >
机器人感知、决策、运动、动力四大关键单元作为将来的机器人产业链四大供应板块,相互之间往往会呈现更多合作关联。
我们以情况较为复杂的智能工厂为例,高度数智化的智能工厂对机器人将会有旺盛的需求,其中有进行上下料、码垛、喷涂、焊接等生产工序的工业机器人;有从事轻载、灵活、安全工作的协作机器人;有超快运动速度、结构紧凑从事分拣、开装箱的轻量化机器人;也有在车间物流搬运、产线品控巡检、安全作业巡检、设备巡检、环境安全巡检等场景中的移动机器人。
在智能工厂中品类繁多的机器人,其实都可以用四大关键单元去满足,但是并非每一个机器人都要全部用到四大单元。像是上下料、码垛、喷涂、焊接的工业机器人对关节的灵活性要求较高,需要较高负载较灵活的运动单元,而由于固定位置机器人在“铁笼子”里工作,则可以省去感知、决策与动力单元。
而对于不同种类的机器人,即使需要用到感知、决策、运动、动力,可根据其中形式,需要单元的种类与需求也是不尽相同的。比如在产线品控巡检、安全作业巡检、设备巡检等场景中的巡检机器人,它是一个集环境感知、规划决策、多等级辅助功能于一体的移动机器人。因此选择什么样的传感器、人工智能的决策系统、使用足式、轮式还是其他形式运动又是否需要其他运动功能,以及选择何种动力基站也都不同。
以上我们可以看到,在四大关键单元之中任何一个单元所包含的内容也都是无限丰富的,因此看似是四种单元的组合,但在背后却是有千万种形式。每一种关键单元,在机器人中可以充分得到应用的同时,他们自身又可以在其他方面得到广泛运用。
投身于感知与决策单元的企业,他们也可以结合于智能网联汽车之上,也可以实现智慧城市、智慧社区的落地。在运动单元上的我们,产品也不仅可以运用在机器人中,就拿已经落地的例子可以知道,天太“智巧”系列已在一些工业自动化设备上取得了应用,该关节还可适用于各种有旋转机构和旋转功能需求的设备上。
在汽车圈,有人说新产业链模式让主机厂不仅是造车、供应商也不仅是制造零部件,有人从手机跨界去造车,还有不满足于造车再去造机器人。新产业链模式让生态更复杂,也为终端场景带去了更多的可能。
机器人作为下一代智能终端,自然也跳不脱这个趋势,当运动单元与感知单元、决策单元、动力单元等关键单元搭配后,组成了各种不同机器人,我们希望通过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方式,与所有有志于机器人落地普及的企业一同打造机器人新产业链模式,为机器人带去无限可能。
< 未来,长路漫漫尤可期 >
我们立志重塑机器人产业链,主要目的就是希望以“运动要素”为主要平台,为机器人技术研究、创新、普及而努力,而行业的人才培养也将更加体系化,着眼全球市场中国机器人产业链将会更具韧性,更加具有创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