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狂欢下的仓储自动化
发布时间:2022-11-07 点击数: 438
下单拼手速,收货急死人。创纪录的交易额、惊人的日投递量……消费者的购物狂欢节,商家的战场,却是仓储自动化的考场。

据统计,双十一购物节销售额从2009年0.5亿元到2021年5403亿元,在短短12年间上升了万倍。这一可观的数字背后,体现了仓储自动化的巨大价值,电商作为仓储自动化的典型场景,增速虽然在放缓,但一些新的趋势让未来的仓储自动化仍将保持18%以上的复合增长率。

追求“标准化、降本、增效”铁三角

电商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新型仓储自动化厂商需要寻找新的“战场”:深耕细分领域,拓展更多行业的仓库场景,而跨行业的应用想要避免过度的定制化,就需要提高仓储机器人的硬件标准化,标准化程度越高,市场拓展的边界就越广,目前这成为最重要的趋势之一。

机器人的开发设计也往“降本和增效”两个方面同时发展,是仓库提高效率、精益管理、节省成本的重要方式,这对于机器人上游部件和硬件方案厂商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电商仓库里,无论是商品入库,还是接单出货,商品都要在仓库里待上一段时间,仓储机器人的运行效率至关重要。以市场上比较普遍的AGV为例:AGV通常空载速度为1.8m/s,满载速度为1.6m/s,而采用天太核心运动单元的新一代AGV可以在空车和满载时速度分别达到2.2m/s及1.8m/s以上,相同工况下,搬运效率大幅提高,货物可以更快流通,在订单暴增的情况下,显得尤为重要。

移动机器人大展拳脚,手臂是关键

目前仓储机器人以AGV/AMR为主,机械臂在仓储的使用还处于较早期的状态,总体来说“行走能力”比较强,普遍缺乏“手臂”的应用,但是从长期来看,机械臂是仓储自动化的关键一环,实现对货物的分拣、整理、盘点、码垛等。

工业机械臂形态比较固化,缺乏跟移动底盘结合的基因,很难应用到仓储机器人的领域,目前以协作机械臂为主解决移动机器人手臂的需求,但主要还是受限于固化的“六轴”结构和较高的成本因素,大面积普及遇到瓶颈。

不同仓库的形态和不同产品特性,对于仓储机器人“手臂”的要求是不同的,既可以三轴、四轴、五轴、六轴,也可以七轴,不光单臂也可以考虑双臂或者多臂协同,这对机器人的设计就提出了更多的自由化和创意,用场景的需求来定义仓储机器人的形态才是发展的正道,当然,这一切都要基于合理的成本控制,标准化和系列化的手臂关节模块就是关键的解决之道

工业制造成为仓储自动化的新战场

电商场景应用增速放缓,新型的仓储自动化厂商们自然而然谋求更广阔的新市场,工业制造目前开始成为仓储自动化的新增量市场。

从车间的搬运、工序之间的衔接、生产上下料、码垛,到生产过程的终点——包装,再到生产仓储、码头搬运,机器人的形态从原有的仓储机器人也演化出很多新型态,从仓储的项目整体解决方案逐步变化为单体和方案的自由组合,点、线、面结合满足不同场景的需求,而仓储自动化项目集成商也多了一些机器人产品公司的属性。

服务格局起变化

仓储自动化原来是比较单一的线性服务链条,从上游部件厂商到中游机器人本体企业,再到下游项目集成服务商,最终服务终端客户。新的竞争者入局,打破了原有的产业链结构,传统的分工、协作方式被改变,原有的服务边际被打破,合作模式更加多元。

一些终端企业客户从最初的被服务对象,逐步成为解决方案的参与者和决策者,甚至成为部分环节的生产者,各方参与者的能力不断变革,逐步实现灵活的合作模式和变革:一些核心零部件制造商开始提供机器人基础解决方案,使行业其他参与者能够自行生产制造、或直接应用仓储机器人;一部分自动化集成商开始设计、生产自己的仓储机器人;一部分企业客户从电商、零售类拓展到生产制造类,该类客户能够根据自身需求定制、生产仓储机器人。

这一切来源于:终端客户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原有机器人形态过于局限固化、各种创新需求旺盛、上游模块化产品发展迅猛。

不同场景需要不同的解决方案,这本是一种千变万化、极为复杂的,但通过标准化的单元及普及型方案,能够帮助复杂问题简单化。

天太始终坚持提供标准化、模组化的机器人运动单元和方案,从而让机器人研发设计和制造变得更简单化,在仓储自动化领域里,搭配天太运动单元的机器人可以出色完成运输、仓储、搬运、装卸等作业任务,既提高效率又保持成本优势